2021年围绕发票的稽查重点!要注意这些税务风险
刚刚,税务总局通知,2021年税务稽查重点是“三假”违法行为!“三假”到底指什么?2021年,哪些企业是重点稽查对象?哪些行业将被严查?哪些发票问题会成为税务局重点稽查的方向?
1月13日,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局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2021年税务稽查的重点是“三假”违法行为。
“三假”涉税违法行为是指,没有实际经营业务只为虚开发票的“假企业”、没有实际出口只为骗取退税的“假出口”和不具备条件只为骗取疫情防控税收优惠政策的“假申报”。
自2018年8月以来,打击“三假”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,而当前“三假”案件具有六个方面突出特征:
(1)“空壳企业”成为虚开发票攫取非法利益的主要载体;
(2)“粗暴虚开”成为虚开团伙大肆违法犯罪的主要方式;
(3)“走逃失联”成为不法分子逃避打击的主要方法;
(4)“买单配票”成为目前骗取出口退税的主要手段;
(5)“黄金制品”“软件产品”成为骗税分子谋取不法利益的新型道具;
(6)“虚假申报”成为骗取涉疫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途径。
同时,涉税违法企业在进行罚款等处罚后,还会被记入税收违法“黑名单”用于联合惩戒。
2021年,税务重点稽查这些行为!
2021年,税务重点稽查对象是假企业、假出口和假申报。
(1)假企业
假企业指,纳税人为了抽逃资金避税,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大规模注册“空壳公司”来虚开发票。当违法获利之后,不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就失踪,并迁移到其它地区重新换取名称,继续违法行为。
空壳公司多成立个人独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,集中在医药、咨询、服务、劳务、商贸等行业。
通常,空壳公司具有以下特征:
1、设立在具有税收优惠政策地区或者偏远税务监管宽松的地区。
2、组织机构不健全,缺乏必要的工作人员。
3、没有实际的办公场所,注册时的场所多为租借。
4、有财产,但没有相应的财产记录。
5、没有经营业务或者没有真实的业务。
有些“空壳公司”的业务不符合“三流一致”的条件,有的虽然表面符合,但往来业务却背离基本的原理。例如,某高新技术企业每年有大量技术研发费,发票全部来自于税收优惠地区,这一问题被税务机关当做疑点查实后就构成了虚开发票。
企业注销之后,对于经营期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,不再追究已注销公司的法律责任,但会继续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,例如、老板,会计等。
企业除了自己不虚开发票外,还应该擦亮眼睛警惕接受虚开发票,因为一旦对方为“假企业”虚开发票,即使我们与对方的业务是真实的,也是不能抵扣进项税的。
(2)假出口
假出口指,没有实际出口业务,采用伪造报关单、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、向黑市购汇冒充出口货款收汇等手段来骗取出口退税。
税务机关通常从单证备案资料切入检查,追索到业务的真实性。
例如,湖北某贸易公司办理出口退税时,税务机关发现,该公司出口业务短期内飞速发展,近而检查单证发现,存在海运提单无收货人信息、货代海运提单明显的PS痕迹等问题,伪造嫌疑很大,最终深入调查核实了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犯罪事实。
骗取出口退税风险巨大,奉劝企业不要铤而走险!
(3)假申报
假申报是指,通过申报材料造假等方式,非法获取税收优惠减免,尤其是利用疫情期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疫情防控的税收优惠政策。
2020年,税务与公安机关查获一起利用疫情税收优惠进行违法活动的团伙。该家企业以9家公司为平台,利用疫情期间“非接触式”办税便利措施和税收优惠政策,对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4671份,涉案金额达78亿元。
打击“三假”专项行动在今年6月之后将成为一种常规性的活动,因此,涉及到以上行为的企业,在大数据严监管的体系下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,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。
四备、金融和房地产(备查)
建筑企业主要查延缓确认、延缓申报的问题。
医药行业“空壳公司”和虚开发票行为猖獗,将从整个链条上下游实施核查,主要核查六个方面:
1、费用的真实性;
2、成本的真实性;
3、收入的真实性;
4、票据使用真实性;
5、企业业务真实性;
6、库存商品真实性等。
而电商行业发展快,监管环境宽松,乱象行为屡见不鲜,国家税务总局于2020年12月10日,公布了《2020年电子商务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升级完善和运行维护项目中标公告》,预示着电商行业未来必将成为税务稽查的重点目标。主要稽查以下8个方面:
1、虚假库存
2、虚假票据
3、虚假账务
4、虚假收入
5、虚假成本
6、虚假费用
7、虚假利润
8、虚假申报